2021年6月20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20-2021年学术年会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了“生态脆弱区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分会场。
该分会场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如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海陆交错带、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测量与制图;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过程、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级联关系;生态脆弱区土地系统模拟;生态脆弱区生态风险与可持续性评价和生态脆弱区地理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等主题。北京师范大学百家乐娱乐城 何春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赵锐教授和重庆交通大学官冬杰教授联合担任分会场主席。来自全国20多家科研单位的近百位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上午,分会场由西北大学陈海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陆灯盛教授联合主持。在“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专题中,陆灯盛教授作了题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制图研究”报告。河南大学的崔耀平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地表水体提取方法优化——来自中国主要城市长时序地表水体的云计算制图实践”的报告。在“生态过程与景观可持续性”专题中,延边大学张达博士、陈海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卓铜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毛旭锋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跨国界地区城市景观过程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机制研究”、“青藏高原增温增湿冻土热效应数值模拟”和“Wetl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Linking Wetland Protection Theories to Management Practices”的报告。在“地理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专题中,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王浩副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马学广教授和重庆社会科学研究院彭国川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的关键技术思考与探索”、“跨界、嬗变与融合: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简论”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的报告。
下午,分会场由官冬杰教授和赵锐教授联合主持。在“生态脆弱区土地系统模拟”专题中,重庆理工大学张凤太教授、西南大学李月臣教授、西北大学李飞副教授和赵锐教授分别作了题为“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green total-factor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重庆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土地系统变化及效应”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场分布模拟研究”的报告。在“生态风险与生态脆弱性评价”专题中,兰州交通大学周亮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魏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俞阳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敏同学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城镇扩张的坡谱特征及空间效应”、“重点治理工程对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污染负荷分配模型研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口岛屿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崇明岛为例”的报告。
同时,分会场共收到26份学术海报。北京师范大学何春阳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国飞同学等20多名师生分别展示了学术海报,系统介绍了近年来生态脆弱区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学术海报展示交流
自2014年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每年都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上举办主题为“生态脆弱区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的分会场。目前已经连续举办7届。该分会场特色突出,效果良好,受到了参会同行的积极关注和好评。一是主题鲜明。来自生态、地理、测绘和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参会人员,围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共识。二是形式灵活。本次会议共有18个学术报告和26个学术海报,为参会人员创造了充分的交流和学习空间。三是交流充分。分会场为每位报告人安排了5分钟讨论时间,同时还专门安排了1个小时进行会场海报交流。2022年10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将在山东青岛举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申请举办“生态脆弱区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可持续性”分会场,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景观可持续科学的学科发展。
1993年2月,依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1994年1月10日,经中国科协批准,该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该委员会首届与第二届主任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第三届与第四届主任为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兵教授。现任第五届主任为何春阳教授。该委员会成立的主要宗旨就是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单项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推动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减灾问题的区域综合研究。作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重要分支机构,该委员会成立近30年来,积极组织撰写《资源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8-2009》、推动自然资源学科建设和灾害风险学科建设,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目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的主要依托单位为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