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任务三专题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年度进展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百家乐娱乐城-网上百家乐平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老师及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线上或线下会议,会议由专题负责人李小雁教授主持。
首先,李小雁教授从专题层面介绍了2023年年度目标、科考任务以及会议主题。随后,子专题1“土壤类型调查与制图”、子专题2“土壤水蚀与土壤质量变化”、子专题3“土壤风蚀与土壤质量变化”、子专题4“冻融过程与土壤质量变化”、子专题5“土壤理化和生物特征与土壤质量变化”和子专题6“土壤质量变化与生态效应评估”围绕年度考核指标、野外考察、研究进展、经费执行以及2024年工作计划等方面,依次进行了汇报,与会师生就汇报内容进行了讨论。
会议现场专题负责人、各位子专题汇报人做介绍及与会人员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宋效东研究员介绍了子专题1进展,2023年在完成土纲级别制图的基础上,开展了“藏东线”和“藏西线”的野外考察,评估了青藏高原土壤类型图的绘制精度。同时,介绍了在羌塘高原无人区采样中新发现的“火山渣寒冻正常新成土”“草毡红色正常新成土”以及5000米以上的潜育土,此新发现将有助于填补青藏高原现存土壤类型图的空白。2024年计划完成青藏高原土壤类型图土纲级别的完全修正,亚类级别的土壤类型制图以及土壤图不确定性分析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符素华教授介绍了子专题2土壤水蚀考察和径流小区数据观测情况、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现状及其时空变化、水蚀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地的影响;2024年,将完成土壤水蚀图集的制作和提交,该研究成果将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保持提供数据支撑。浙江师范大学伍永秋教授介绍了子专题3进展,修正了现存土壤风蚀模型,绘制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风蚀强度图,评估了近40年青藏高原风蚀区以及典型风蚀区柴达木盆地的土壤质量变化,其研究结果可为土壤侵蚀与防治咨询报告提供资料支撑。北京师范大学柴琳娜副教授介绍了子专题4在“样点-景观-区域”多个尺度取得的进展,揭示了土壤水热变化与生态系统碳源/汇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评估了短期季节冻融以及冻融地貌对高寒草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了青藏高原冻融强度的时空规律,并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下青藏高原全区热侵蚀沟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丽梅研究员介绍了子专题5进展,完成了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自然区下的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和土壤质量的评估,揭示了青藏高原土壤真菌群落沿海拔分布格局以及草地原生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北京师范大学黄永梅教授介绍了子专题6进展,开展了侵蚀(水蚀、风蚀、冻融)综合集成技术方法研究,构建了青藏高原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评估了近40年来青藏高原各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格局,并建立了评价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质量的指标体系。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下半场,各位与会老师就“科考报告撰写进展与修改”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不仅明确了科考报告撰写的统一体例,还深入讨论了矢量边界等细节问题,以确保报告内容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针对各子专题负责撰写的科考报告内容,参会老师各抒己见,为完善科考报告内容、提高报告质量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最后,本次会议的主持人兼专题负责人李小雁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各子专题在2024年完成既定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的殷切期望。